前言
前陣子工作上需要寫有關柏金斯的文章,公司買了這本書當參考用。這本傳記不教編輯如何成為編輯,而是直接以日常細事交叉描繪出柏金斯的一生,輔以鉅細靡遺的書信手稿等資料,讓有志成為編輯或已經入行的業界人士得以回顧那個迷人的年代,一個編輯與作家互予信任與默契的經典往事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一次大戰後,美國出現「失落的一代」(Lost Generation),這時期的代表作家包括費茲傑羅、海明威、沃爾夫等人。他們以各自獨特的文筆,寫出屬於他們的時代;而成就他們偉大的人,就是傳奇編輯麥斯威爾.柏金斯(Maxwell Evarts Perkins)。他飽讀詩書、沉穩內斂,對於好作品獨具慧眼,也看得出每個作家的特質,並用心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支持與鼓勵。
作者史考特.柏格(A. Scott Berg)的畢業論文就是以柏金斯為題,《天才:麥斯威爾.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,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》這本傳記則是論文的集大成。他訪談柏金斯的家人、朋友、業界同事,拼湊出這個傳奇編輯細膩的日常生活,讓我們得以一窺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之間,動人的密切連結。該書精采豐富的內容,也一舉獲得美國普立茲傳記文學獎與美國國家書卷獎。
三大看點
為文學而生的睿智舵手
編輯並不能為書增添什麼,他頂多是作家的僕人;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,因為編輯最多只能釋放能量,而非創造。
作家最好的作品,完全來自他自己。
當作家要破壞他作品的本色,就是編輯應該介入的時候;但一刻都不能早。
他不教我們怎麼做編輯,而是教我們如何怎麼對待文學,而文學又來自創作者本身。
柏金斯與作家們的互動,可以顯現出他是全心全意地擁抱這些作品,沒日沒夜的程度不比作家差。
面對出版前各界質疑,他努力說服上司看見作品的真正價值;面對作家行筆時的不足之處,他給予最誠懇的建議與幫助;面對出版後的各種成功,他也只是溫柔謙和地一笑帶過,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好作品本身就經得起各種考驗,更不用說市場。
年輕編輯們急於向他學習,他只說編輯應當是作家的助手,並盡可能讓作家發揮潛能,引導他們寫出內心最想寫的東西。
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
對作家們而言,他更像朋友,而不是苛刻的監督者。他提供各種協助,會視需要幫他們建立作品架構,想出書名,構思情節;他可以是心理分析師、失戀時的心靈導師、婚姻諮商師、職涯規畫師甚至放款人。在他之前,幾乎沒有編輯對成書前的稿子做那麼多事,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條:「書屬於作者。」
柏金斯經手的作家眾多,但與他密切關聯的有以下這三位。
法蘭西斯.史考特.費茲傑羅(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)的大好與大壞,柏金斯都見證過了。他籌錢給急於年少有為的史考特,讓他得以娶回美人賽爾妲(Zelda);小倆口的愛恨情仇他也都看在眼裡,但他總會安撫史考特照顧自己的身體,提醒他酒喝多誤事;後期史考特陷入中年不得志的憂愁中,也是柏金斯時刻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日子。
厄尼斯特.海明威(Ernest Miller Hemingway)是個時不時需要被安撫的不定時炸彈,尤其他所有的初稿都不堪入目,滿滿髒話毫不修飾,讓出版社猛搖頭。當海明威被書評氣得牙癢癢的時候,柏金斯會跟他聊聊天、陪他釣釣魚,告訴他要有信心。因為他知道海明威總是用陽剛的外表,來武裝自己的脆弱。
湯瑪斯.沃爾夫(Thomas Wolfe)不只是個孤獨邊緣人,還是個多愁善感的大漢。身高近兩百公分,心思卻十分細膩。從他寫的一箱手稿,就可以知道生活中只要有一點小小波動,就能在他的心裡上演好幾場內心戲。柏金斯知道沃爾夫優美的字句令人難忘,不厭其煩地與作家來回刪修、精簡稿子,秉持著編輯的專業,只會了呈現作品最好的模樣。
柏金斯如同一位父親,他讓生活陷入谷底的作家們能重新拾筆,安定自我後回歸於手中的作品。也唯有這樣的陪伴,才能讓他們永不放棄,留給世人偉大之作。
跟電影《天才柏金斯》的差別
電影著重在沃爾夫與柏金斯之間的關係,並以「父子情誼」為主軸。雖然不是很贊同裡頭過於煽情的部分,但可以理解導演拉出這條主線的原因。畢竟無子的柏金斯與無父的沃爾夫,兩人深刻的情誼確實最能闡述編輯與作家之間的關係。
人物刻劃的部分,裘德洛飾演的沃爾夫比書中描寫來得歇斯底里,個人覺得是因為妮可基嫚飾演的伯恩斯坦夫人(沃爾夫的情人)太搶戲。至於上述提及的費茲傑羅跟海明威則成了跑龍套的角色,僅穿插幾幕露露臉。不過,柯林佛斯飾演的柏金斯卻十分到位,氣質相當地演出柏金斯的精華名句,並將編輯在職責上苦惱與矛盾詮釋得十分感人(雖說柏金斯本身就惜字如金XD)
後記
整本書帶我們看到美國出版界的一個年華。那是一個迷人的時代、也是徬徨的年代。可是柏金斯卻和他的編輯們攜手為人類留下不朽的文學。
在柏金斯以前,沒有一個編輯這麼盡心盡力為書付出如此心力。他讓編輯的職責不只是校對核稿,他讓編輯與作家不再是雇傭關係而已,而是彼此之間的後盾跟好夥伴,並永遠看向同樣的遠方,期許作品能夠呈現最完美的狀態。
但是距離之間也要有界線,後期他與沃爾夫的關係便是明證。兩人從彼此欣賞到漸行漸遠,說明「界線」失衡了。但我相信,他們都是為了文學作出最用心的付出與努力。
作家因為完成作品而與自己和解,而編輯在書誕生前也擁抱了過程中的殘破與完整。文學因而藉由時間,留下了不朽的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