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尼亞舅舅

《凡尼亞舅舅》:厭世的日子,還是得過下去。

前言

契訶夫是我滿喜歡的俄國作家,在目前拜讀過的作品中,我最喜歡他的短篇小說。但最經典的戲劇還沒認真的觀賞過(汗)。最近逗點的文庫本書系出了《凡尼亞舅舅》,前幾天跟朋友逛大稻埕的郭怡美書店,就乾脆入手這本輕薄的劇本,讀來也一樣有契訶夫式的風格,飄散著惆悵但又寫實無比的群像劇。

《凡尼亞舅舅》/逗點文創結社

這齣劇哪裡吸引我?

不同於短篇小說的幽默感,契訶夫的戲劇總透過日常對話,融入更多寫實人物的縮影。有趣的是,他的第一齣喜劇《海鷗》首演失敗後,曾發誓此生不再創作劇本。但終究手癢,隔年又寫出《凡尼亞舅舅》,還成為知名的劇作之一,至今全世界還不斷被公演、引用。以知名度而言,那之中一定有值得探索的部分。

厭世,是人們的日常

這部劇的特色在於,聚集了不同年齡/階級的人們,每個人說的話都有一種熟悉的影子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巧妙,在親屬關係上親近,實則疏遠得可憐。透過這群不得不聚在一起的人們,我們看到許多壓抑的苦悶,每個人厭世到不行,但又寫實得精闢。

比如人生中,我們總有過苦澀的單戀,覺得自己永遠是配角。我們害怕在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粗俗,我們害怕衰老的自己會被當成無用的廢物。更重要的,是我們害怕像凡尼亞一樣,終身奉獻於一個信仰,卻不曾滿足過,得不到任何成就感,只剩失落。契訶夫寫出每個人的現實困境,那些也不只是無病呻吟,而是真實存在於社會中的影子。


對於生活的「妥協」

但倒也不是「我就爛」的放棄態度,「我超慘,但我還是得面對。」這句話反而才是我對整部劇的註解。「做不到/愛不到/無法成為」,這些都是劇中人物的共同失落。你可以隨便在某一個人身上看到一部分的自己,我喜歡本書譯者游孟儒的解釋,把劇中所有人物統合成一個人也是行得通的。

如果人們沒有真正的人生,那麼活著不過是海市蜃樓。無論如何總是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。

在最後一幕,眾人繼續過著一樣的生活。我們也是,作為人,日子還是得過,地球沒有因為我們對現實的不滿而停止轉動。就算有再多的掙扎,你可以用一句話帶過:「我不知道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。」因為生活就是如此,能夠直視並面對,至少就能代表自己正在「活著」。


後記

劇本真的非常適合以小品的開本與厚度製作,一個小時兩趟捷運就可以全部讀完。尤其沉浸在對話裡頭,就像在看手機上的聊天視窗XD話說回來,契訶夫也沒有要我們去找什麼答案,但看著對話總會令人想起回憶,也想像更久以後的未來。至於現有的當下,只能說生命這件事情本身無可救藥,卻又無比重要。不論如何,繼續過日子還是挺實在的吧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Related Posts

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. Press ESC to cancel.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