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無意間看到心靈工坊開辦試讀活動,火速(在期限前幾小時XD)填了表單後,隔天就收到入選通知。其實看了書名《解離女孩:思雅和她的密友們》就大致明白是在講多重人格,但劇情並非什麼恐怖推理辦案小說,而是一個深入諮商現場的虛構療癒故事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書名揭示了故事主軸,講述心理師艾迪在經歷一段長假後,復工第一天遇上的案子就是一名解離患者思雅。隨著抽絲剝繭的諮商過程,他逐漸認識思雅的其他part(人格),也開始反思諮商的意義……
書中有許多專有名詞:解離性身份障礙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,簡稱DID)、眼動脫敏再處理EMDR等,這邊不特別說明了,故事當然以虛構劇情為主軸,巧妙地穿插這些名詞,並試圖將諮商現場搬到讀者眼前。作者吳立健本身即是一名專業諮商心理師,寫這本書的動機也在梳理自己對諮商的看法與感想。
比起單向克服,更重要的是雙向共存與相處
書中大篇幅描述艾迪與思雅的諮商過程,艾迪的OS以及思雅的反應,讓整部小說有著意外親切的氛圍。讀的過程中,每一個章節都是療程的一小步,那種時間感也像是日記一樣,彷彿我們讀者也陪著書中角色們經歷了一個四季。插曲營造的氣氛,也真的很像在看一部輕鬆的小短劇,有時思雅的其他人格突然出現時,也都有一點搞笑的感覺XD
或許這就是整本書的用意吧。畢竟相關題材的作品,往往都著重描述一些相當嚴重的個案,如《24個比利》(我到現在還是不敢看…)但我們的主角思雅就是個平凡的女孩,她只想好好過著正常人的生活。這樣的人物設定,讓我們更能同理她的處境,也能進一步了解陪伴的意義。
人是複雜的,卻也是豐富的
拆開標籤以後,我們知道許多患者是必須跟病魔共存的。我想真正的諮商過程肯定比書中來得更有挑戰,虛構劇情也難免有理想化的部分。但整本書的重點,或許仍要回歸「人」本身。書中說明思雅的人格要保護她不受傷害,其實也體現了共存的意義,那不只是人與人之間,也包含自身的人格與人格之間。
「人」的對錯是複雜的。只有當時最好的解決,沒有完美的解決。
我覺得這句話很溫柔,也說明了心理諮商的本質。心理學是向內自省的學問,若是脫離劇情本身,許多書中提到的共存療法也適用於一般人。如同我們平常也都會用不同的防衛機制保護自己的情緒、抵抗傷害。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身體共處,卻很少觀察它如何照顧我們的心思、承受外來的刺激。書中描繪的諮商過程,一再地用溫暖的方式去闡述人的本質,「同意傷害的結束,重新站起來。」
接納需要勇氣,也需要對自己的肯定
我們都活在現在,卻試圖用未來來解救過去的自己。
回到諮商師艾迪本身,他也從秉持專業、求好心切的諮商機器,變成了懂得寬容、接納不完美的陪伴者。過去接過的音樂家個案,抱怨艾迪毀了他的創作靈感,讓艾迪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「解決」什麼;然而事實上個案終究是個案,不同的人終究有不一樣的人生。這也是作者吳心理師想自我梳理的諮商本質:單純客觀的解決問題,又或是去陪伴、看見一個人。
我想這個問題會持續打問號,但當我們試圖放下緊繃的束縛,或許就能看見一些難能可貴的事物。